最近看到《華盛頓郵報》的一篇報導(報導原文),介紹一對公開、坦誠的「混向婚姻」夫妻:他是男同志,她是異性戀。
他們知道、理解、接受彼此的性傾向,還一起買房、育兒、分工、分享日常。
文章一出,許多網友超震驚:
「這是真的?這樣可以?」
「那不就是假婚姻?」
「他們不會痛苦嗎?」
你看,就知道大家對婚姻的想像還停留在哪個年代。
事實上,這對夫妻的婚姻不只不是痛苦——反而比很多台灣異性戀夫妻更健康、更合作、更坦誠、更幸福。
也因此,它變成一面鏡子,一面照出:
我們對婚姻的真正盲點。
一、台灣最熟悉的不是混向婚姻,而是「零交流婚姻」
我們都以為台灣是婚姻形式保守的國家,但其實台灣家庭最常見的不是浪漫婚姻、不是契約婚姻,更不是開放式婚姻,而是——
「欠缺溝通」的婚姻。
我說的不是吵架,而是:
很多夫妻把溝通當成一種消耗,而不是連結。
久而久之,兩人變成「共同生活但沒有對話交集」的平行線。
這樣的婚姻,在台灣其實比你想像得多。
相較之下,混向婚姻反而讓人羨慕:
至少他們說清楚、講明白、彼此理解對方天生有一些不同,但願意一起解決問題。
這比很多異性戀夫妻那種「默默忍耐到爆炸」的狀態健康太多。
二、台灣人誤會一件事:婚姻不是靠性吸引就能撐起來
在台灣,大家習慣把婚姻想像成:
「只要兩個人彼此相愛+對彼此有性吸引力,就可以一直幸福下去。」
這觀念害死多少夫妻?
因為現實根本不是這樣:
當浪漫變淡,夫妻倆如果沒有「生活夥伴能力」,婚姻就會開始產生裂縫。
而混向婚姻之所以在國外越來越被討論,是因為它提醒大家:
婚姻的本質不是激情,而是合作。
什麼情境需要合作?
如果兩個人能在這些重大事件中互相支持,那就是比「性吸引」還強大的連結。
三、台灣也有混向婚姻,只是名稱不同
你以為台灣沒混向婚姻嗎?
其實台灣社會裡一直存在,只是用不同的名字:
有些人甚至把它當成:
你若覺得這聽起來很新潮,那你還不如問問長輩們:
以前多少「形式婚姻」是為了社會壓力、家族期待,或是用婚姻交換生活穩定感?
只是差別在於:
以前是不能講的秘密;
現在是可以光明正大地說:
我選擇一段屬於我的婚姻模式。
四、混向婚姻殘忍地揭露了一件事:我們對婚姻想像得太單一
如果你問台灣社會:「婚姻的目的是什麼?」
多數人還是會回答:
這些理由並沒有錯,只是都仍在大眾思維的框架裡。
而混向婚姻打開了一個更大的答案:
婚姻是一種你可以自己定義的生活關係。
你可以選擇浪漫;
你可以選擇合作;
你可以選擇共同養育;
你可以選擇互相扶持卻沒有性生活;
你可以選擇有性但不一起住;
你可以選擇長期伴侶卻不結婚;
你也可以選擇不要伴侶,自己快樂生活。
婚姻不是考試,不需要填標準答案。
你只需要找到一種你活得最舒適的方式。
五、最需要反省的不是混向婚姻,而是——你到底想要什麼樣的愛?
混向婚姻讓我們重新審視一個問題:
婚姻裡,你真正需要的是什麼?
是激情?
是陪伴?
是安全感?
是有人分擔生活?
是孩子?
是儀式感?
是社會認同?
是情緒支撐?
還是——你根本不知道,只是在遵循社會劇本?
看完這篇報導,我最深的感觸反而不是那對夫妻的故事,而是:
台灣許多人從來沒有被允許問自己:「我想要哪一種婚姻?」
我們只被教要結婚、要跟異性結婚、男主外女主內、婚後要生小孩、要扛責任,要「像個家庭」。
但現代社會不一樣了。
薪水不高、壓力巨大、家務難分、性別角色變動、少子化、房價爆炸……
在這樣的環境下,傳統婚姻模式本來就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。
結語:在台灣這片高壓土地上,找到生活隊友比找到靈魂伴侶更難也更珍貴
在台灣這個壓力爆表的社會,找到願意一起扛生活的人,比找到愛上你身體的人更珍貴。
穩定不代表無愛;
混向也不代表缺愛;
傳統婚姻更不代表真愛。
婚姻不是考古題,沒有標準答案。
你只需要找到讓你舒服、心安、能一起走下去的那個人。
而台灣社會更該做的不是評論別人的婚姻形式,
而是學會尊重、理解、允許每個人走向自己想要的關係模式。
圖片來源:
https://unsplash.com/photos/married-couple-standing-under-green-tree-UTMIln3hT9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