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去我們習慣的是聽到:「男追女,隔重山;女追男,隔層紗。」但在現代情感世界裡,這句話似乎不太管用了。
社群時代、性別意識高漲,女性不再只是等待被選的那一方。她們主動傳遞訊息、發限動釋放出好感,甚至在曖昧期扛起主導的角色。而在某些形像中,還會出現女性訂位、女性出、女性規劃歷程、女性先告白色的「四個女工程」。
但當女生越來越主動時,女生真的比較輕鬆嗎?還是,這又是一種被期待的壓力轉移?
在我過去的專欄文章裡,我常建議讀者在曖昧期把主動權給男方,滿足他們對獵人角色的期待,但女生可以主動釋放出好感。我認為「因為女追男」最高超的技巧在於一切都掌握於獵物的想像崇拜,卻也讓獵人有成就感沾染自喜自以為是自己追到的,然後好好珍惜!
當然也有一些女性不玩的技巧,就愛直球對決,讓男生確實地普遍自己「被追」。
而當我問一些男性朋友是否喜歡「被追意」時,答案卻出乎意料地保留。
有人說:「剛開始會覺得很爽啊,不過久了反而壓力很大。」
有人坦白:「我會懷疑她不是只是想掌控,還是真的喜歡我。」
還有人更直接:「她比我更有錢、社交力也超強,我會有點自卑。」
這些聲音讓我意識到,所謂的「被主動進攻」對某些男性來說,其實是個挑戰——尤其是當他們還沒有從傳統的男性期待中抽離時。
因為「男生應該要主導、應該強、應該掌控情感節奏」這些潛規則,依然深植於許多人心中。當女生做了「到底男生做了的事」,有的男生會欣然接受,但也有的人,反而慌了手腳。
「女生主動性」不等於「男生就被動」,也不應該演變成關係中的責任單方面轉移。
真正的性別平權關係,不是什麼多做、誰少做,而是雙方都願意做、都願意做。
女生可以主動約男生出去喝咖啡,但男生也可以主動關心她是否安全回家;女生可以先告白,但男生要真誠回應;女生可以說:「我喜歡你。」但男生不應該變成全盤接受或交配。
畢竟,發展從來不是先說了什麼、做了什麼決定,而是兩個人在互動中是否感到舒適、被尊重、有共同意願繼續關注。
很多單身男性主動女生的時候,其實也面臨「自己不能退縮」的心理壓力。畢竟社會不太鼓勵男生坦露「我有點不確定」「我覺得壓力大」「我還沒準備好愛人」這類情緒。
而當一段關係進展過快,或是女生太清楚自己要什麼時候,男生反而很容易覺得自己很憂慮,產生一種「被比下去」的焦慮。
我們常鼓勵女性要表達自我、爭取愛與權利,但我們是否也給男性足夠的空間去慢慢下來、去探索自己的情緒、去學習主動的愛?
主動是一種自由,也是一種溫柔的冒險。如果你是女生,別害怕先開口;如果你是男生,也不必為了被主動喜歡而手足無措。
願我們都能遇見這樣的愛──不是被期待扮演的角色,而是被允許做自己。真誠表達自己的喜歡與不喜歡,尊重彼此的選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