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娛樂版最熱的標題,除了「金曲歌后魏如萱」四個字,還一定會搭配「小21歲男友」、「母子戀」、「三角關係」這些關鍵詞。
看完新聞,我第一個想法是——這故事裡最忙的,其實不是魏如萱,也不是那位前女友,而是那個「中間的男人」。
因為要能同時和前任、現任的新聞一起上頭條,還能保持表情管理和人際平衡,這位 Ian 小朋友(不好意思,我是按年齡差喊的)應該早就修成「戀愛溝通管理碩士學位」。
先說,這個新聞的男主角在這場劇裡,不是單純的花心男,也不是被動的小綿羊,他更像是「修羅場外交官」。因為從新聞看,他跟前任之間還有一些情感尾巴,跟現任又是新鮮熱戀,結果消息一出,兩段關係的交集被社群放大成浪漫大戲。
這就好比你剛端著咖啡進公司電梯,前女友站在左邊、現女友站在右邊、公司八卦王站在中間——你能說什麼?你只能微笑,然後祈禱停電。
而且在社群媒體的時代,男生一旦夾在兩位形象鮮明的女生之間,網友會自動把劇情編好:
• 前女友:委屈、曾經的愛情、值得被同情
• 現女友:搶走男人的那一位(無論真相如何)
• 男生:抱歉,故事不需要你的版本,因為沒有人想聽
坦白說,「母子戀」這個標籤真的很 2000 年代了。2025 年了,姐弟戀早就不稀奇,差 21 歲又怎麼樣?愛情不是牛奶,不會因為「保存期限」過了就不能喝(頂多喝的時候菊花要有力一點)。
但問題是,一旦牽涉到前任與現任的時間軸模糊,大家就不再討論「年齡差」了,而是開始討論「感情交疊」——這就是媒體最愛的「三角修羅場」。對觀眾來說,這比姐弟戀更有戲。
很多人看新聞會想,「這根本是兩個女生的戰場啊!」但別忘了,三角關係是三個人的事。
男生在這種情況下有三種典型反應:
1. 消失型:先低調蒸發,等輿論冷卻後再出現
2. 解釋型:急著發聲明澄清,但越講越亂
3. 沉默觀察型:假裝雲淡風輕,其實心裡開著100個聊天室在應對
從媒體呈現來看,Ian 比較接近第三種——他沒急著出面澄清,反而是讓兩位女生先用自己的方式表態,自己保持低存在感。這招雖然保護了自己,但也容易被外界貼上「不負責任」的標籤。
這個新聞之所以讓人欲罷不能,不只是因為名人光環,而是它包含了太多情感動力學:
• 年齡差的挑戰(社會眼光 VS 個人選擇)
• 舊情的尾巴(誰先放下,誰更受傷)
• 公眾人物的情感透明度(粉絲希望知道一切,但當事人想保有隱私)
而在這套動力學裡,男性角色其實是一個「被拉扯的中心點」,他的一舉一動會讓兩端的情緒波動加劇。
感情新聞總是好看,因為我們愛看別人的愛情像連續劇。但真實生活裡,修羅場可不是每個人都能安全畢業。
艾姬部落客